查看原文
其他

程红兵:怎样找到为师的幸福之道?

程红兵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什么是新教育?新教育究竟新在何处?——自新,常新,全新。——陶行知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怎样找到为师的幸福之道?
作者|程红兵
来源|人民资讯

你是否也曾不甘于当一位教师?你是否感觉职业的上升前景遇到瓶颈?你是否觉得当老师真是越来越累了?

程红兵年轻时也曾发出迷茫的呐喊:是教师选择了我,我并没有选择当教师。

是什么改变了他?他的身上又有哪些特质?

不妨一起听听程红兵的5个故事,从他的漫漫教育路里,也许你能找到为师的幸福之道。

 
我原本不甘于当老师
和孩子的真心相处改变了我

文史哲样样爱看,却唯独不爱看教学参考书。

1982 年 7 月江西师范学院毕业 ,我被分配到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后来又兼任班主任,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其实我原本是很不愿做老师的,当上教师纯属偶然。读小学、中学的时候就一直是学生干部,当了多年的小老师,而且那个年代老师是没有多少地位的,置身其中太知道老师的甘苦。

所以,1978 年报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尽量避开师范院校,一共 10 个志愿,江西师范学院是第8志愿,实在是因为当时文科没有什么学校好填才填了它,谁知道就被录取在江西师范学院。

到了大学里,一看图书馆居然有那么多的藏书,当时的感觉就是老鼠掉到米缸里,于是废寝忘食地走进经典,当时的想法是要么当作家,要么做大学教授,读书,学英语,准备考研,偶尔也写小说。文史哲样样爱看,惟独不爱看教学参考书。1982 年 8 月在梦还没醒的时候,却一头栽进了中学教师的行当里,心里有许多委屈,有许多不平,是中学教师选择了我,我并没有选择中学教师。

走上讲台,带着几分离经叛道,带着几分驳杂的讲课,却使我走近了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感觉到我已经不能自拔。

学校真好,可以看书,看很多自己想看的书;教书真好,跟孩子们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 学生也感兴趣的东西,这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勤于阅读、勤于写作
是教师的基本功

我的第一声 “呐喊 ”,是在 1987 年,那其实纯属偶然。

因为第一次评职称要有论文,于是赶紧发奋,洋洋洒洒写了 5500 字,题为《对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的反思》,以一个 “过来人”的身份回头看师范大学的教育,火药味很浓,批评多于建议。

投给《江西教育科研》,编辑大概以为还有价值,于是又转给了《江西高教研究》,没多久就发在1988 年第一期上。一时间我昏了头,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

以后就一头扎进书山文海之中,写就不少自鸣得意的文章,然而,一年之内,毫无所获,一文未发,所获的是一封封退稿单和我的“大作”。

天生属牛、生性执拗的我,就这么固执地写下去,不断地投出去,在不断地投寄、不断地被退回和不断地修改过程中,自己也朦胧地感觉到:我在长进。

大概老天爷对我的考验限期是一年,一年过后我的文章开始见刊了。我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中学语文教学,这期间我其实主要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

我的批判涉及语文教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写了一些与语文教学界的 “大腕 ”商榷的文章,也许是年轻气盛,也许是缺少城府,当时我无所顾忌,真诚地袒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些后来都收集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一书当中。也就是1996 年,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著作《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当署着自己名字的崭新著作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第一本专著就如同我的第一个孩子。后来,我虽然陆续出了许多书,却不再有当年的那种激动。
 
遇见导师于漪先生
寻找自己人生的伯乐

于漪老师是我从心底尊敬的先生。记得 1991年我在江西曾给于老师写了一封求教信,写的时候有几分忐忑不安,信发了,人也就释然了。谁曾想,没多久就接到于老师的回信,当时我激动不已,于老师的勉励至今依稀记得,这封信仍收藏身边。这一次算是初次交往,当然是未曾谋面的。

1994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上饶调到了上海,“乡下人”进入大都市,有些“水土”不服。先生不知怎么知道了,托人捎信给我,请我到她家坐坐。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又是高兴,又是担心,平生不善交际,见名人,生怕无话,难免尴尬,心生许多压力。恰逢先生在《语文学习》发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于是以此为由准备了许多问题。

先生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精神矍铄。也不记得开始怎么说的,单知道没说几句话,我的拘束就无影无踪了。我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向她提出了一些问题,她不紧不慢作了耐心细致的回答,不时插几句:“你看呢?你怎么想?”总是把我作为平等的谈话对象。后来先生向我谈起她走过的路,她的感想,她的体会,听她娓娓动情的叙述,我悟出了先生的良苦用心:树立自信,勇敢地走出困境。

以后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和建平中学都聘请先生作为我的导师,我成了先生的关门弟子。1996 年学校和新区报我为特级教师,先生很为我高兴,有人以年纪轻、1995 年刚破格评上高级教师不久、江西老区调来等诸多理由为据,提出异议。先生慷慨陈辞,力排异议。我与先生非亲非故,何以如此提携我?

先生深情地告诉我:推你上去,决不是为了你个人,这是事业的需要,我们已经老了,事业应该后继有人,新世纪需要你们一代人支撑。

以于漪为师,写就做教师的一篇大文章!
 
做教育批判者不难
但做教育建设者很难

作文著书,都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的,课堂里我在自己的自留地(自己任教的班级)播种、耕耘,日积月累也留下了不少东西,这些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操作进行的,很有些个性色彩。

我是这样想的:观念思想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仅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显然也是不够的;再者批判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切仅仅停留在批判上也是不够的,很显然还必须建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从“批判现实主义者 ”走向 “建设现实主义者”,追寻终极目的。

我以为,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于是围绕着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我开始了系统建设,撰写并发表了系列论文。我主持的课题“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模式研究”获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准,立项为国家级课题,最后通过专家验收,顺利结题。

我在自己的班级里开展很有意思的实验:让每个学生每个月读一本文化名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李辉的《风雨中的雕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罗曼·罗兰的 《约翰·克利思朵夫》、培根的《培根论人生》、卢梭的《爱弥尔》、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还有《歌德谈话录》、《时间简史》、《别闹了,费曼先生》……

就这么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要求学生每周作书摘笔记,和大师对话,写眉批感想。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用一、二节课时间来讨论,互相交流、碰撞,不时有思想的火花闪耀出来,这是文化的积淀,这是思想的熏陶。

我要求每节语文课由一位同学(按学号轮流)介绍一首诗,然后全班同学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它背下来。一个月一本书,一节课一首诗。我让孩子们收看中央电视台 《焦点访谈》节目,看着看着,把家长也吸引到电视机前,一家三口围绕电视内容争论不休……

学生在随笔中说到,阅读文化名著是点亮一盏心灯,收看《焦点访谈》是打开社会之窗。

几年来我所任教的学生,无论是高考成绩,还是作文竞赛,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综合素质,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作为一个批判者固然不易,但毕竟有一份潇洒和痛快,自由地挥洒自己的思想。

而作为一个建设者其实更为艰难,因为没有那份潇洒痛快,却有着背负行囊长途跋涉的感觉。为了不至于过于寂寞,我依然像先前一样,在旅途中不时地“呐喊”几声,以壮行色,张开大嘴向前奔跑。

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力求体现我的个性,因而我的课赢得了我所任教的每一届学生的好评。我多次为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上示范观摩课。
 
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为谁而教?为谁而改?

1996 年我被评上特级教师之后,冯恩洪校长提拔我为建平中学教科所副主任,其时还没有多少不好的感觉,只觉得减去一个班的工作量,多了一些思考教育的时间。以后发现其实不然。2003 年我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义无反顾地要去搞民办教育,辞去校长职务。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过程,让我当校长。随着职务的升迁,责任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

回首这些年来的从教生涯,我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无论怎样,思想不能缺席,教育需要价值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是附着于外物、附着于行为的,关乎价值、形而上的内在。思想从终极上思考:外物为谁而存在?行为为谁做?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而做?

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我们不断地进行技术操作层面的变化,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为谁而改?我们为什么改?是为教师而改?还是为学生而改?是为知识而改?还是为改而改?改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

任何改革的背后都有理性,有的是工具理性,有的是价值理性。

当有关教育的理念蕴涵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物当中,蕴涵在一个个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它就是教育思想;当这些理念成为一种标语口号,成为一种标签, 随处张贴、随时呼喊, 那它就不是思想。

我发表过很多批判基础教育的文章,我也深感到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这是我们话语能力丧失的一个显现。我们习惯于跟风走,我们喜欢讲模式,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技术,关注操作。在语文的圈子里,我们很少听到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话语,于是思想的缺席是自然而然的了。思想的缺席,使我们发育不良。缺乏醍醐灌顶的思想启蒙,使我们的群体发育不良。

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因为思想的缺席是灵魂的缺席。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